11.jpg

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华大基因(300676.SZ)从上市前到上市之后的境遇,正是这句谚语的写照。

作为一家“网红”公司,华大基因上市还不满两年。但就在这两年间,舆论对华大基因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

上市之前的几年,媒体大多对华大基因一片赞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基因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可以与同属深圳的华为、腾讯相媲美,是深圳奇迹的又一个典型代表。上市之后,舆论转向,公司经历了诸多质疑。

在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之后,如何在聚光灯下一边面对投资者和媒体的诘问一边保持成长性,对于华大基因而言是一个必修课。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华大基因在2018年年报的风险论述板块中,增加了舆情风险。公司表示未来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好媒体舆情管理与信息披露工作有效衔接。

12.jpg

面对这些诘问,华大基因主要通过公告、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回复以及召开媒体发布会等形式进行了回应。

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25.36亿,同比增长21.04%,实现归母净利润3.87亿,同比微降2.88%。

从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来看,尽管存在较为不利的市场舆论,但公司年报中仍有诸多较为明显的亮点,比如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新业务占比提升等。数据显示,公司全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2.61亿,营收占比超过10%,位居行业前列。

凭借着不断积累的研发实力、产品以及渠道等优势,公司在2018年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公司已累计完成超43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超过217万名新生儿和成人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服务;累计完成超过360万例HPV检测;民生项目累计筛查人次达600余万次;通过自主平台的数据产出量占比达76%。

13.jpg

 营收稳健增长:2018年同比上升21.04% 

翻查华大基因过去5年的营收数据可以看到,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11.32亿上升到2018年的25.36亿,复合增速达到了22.34%。最近三年,营收增速虽然随着基数变大而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20%以上。

14.jpg

从利润角度来看,公司近五年的归母净利润从0.28亿上升到了3.87亿,复合增速为92.81%。但是,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3.87亿同比去年微降了2.88%。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毛利率下降以及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是造成公司利润增速小于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

受部分产品(如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毛利率降低的影响,公司的整体毛利率从2017年的56.95%下降到了去年的55.35%。同时,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1.74亿上升到了2.61亿,同比增长50%,明显高于营收的增长。 

15.jpg

一般来说,研发费用的增加代表公司提高了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力度,而这或许有利于提升公司长期的竞争力。

 生育健康业务:贡献超50%营收 

华大基因的主营为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检测和研究服务。

具体业务上,包括了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以及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四大业务在2018年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4.27%、14.08%、3.75%以及27.71%。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项业务最终主要针对个人客户,分别对应着预防出生缺陷、肿瘤防诊治以及感染性疾病防控这三大拥有较为广阔发展潜力的产业。第四项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则主要面向机构客户,2018年实现营收约为7.03亿。我们依次来分析。

16.jpg

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于高通量测序仪等平台,通过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的检测,助力出生缺陷的防控。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即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由于此类服务很好得契合了市场需求,使得公司该部分业务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营收从2016年的9.29亿上升到了2018年的13.76亿,占总营收的比例则稳定维持在54%附近。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已完成超过43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检出率和特异性均大于99%。此外,还有217万名新生儿和成人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检测服务,发现约10万人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

17.jpg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援引的数据,按照覆盖人群1,760万、渗透率35%、单价1,500元进行测算,国内无创产前检测的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92.4亿,2015-2020年的复合增速为50.92%。

从社会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等角度考虑,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扩展性隐性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对于出生缺陷防控意义重大,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方多省对于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的筛查。在可预见的未来,针对新生儿的基于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检测技术,有望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全面评估新生儿遗传风险。根据华大基因2018年年报,其携带者筛查试剂盒开发资质申报项目启动,并完成小试,在国产试剂替换、工艺体系优化、企业参考品的构建等方面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肿瘤、感染防控业务:增长较快,占比提升 

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主要包括了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HPV分型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测定、肿瘤个性化诊疗和用药指导基因检测等。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从上一年的10.96%上升到了2018年的14.08%,是公司各大业务中增速最快的。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以及靶向药物、免疫药物逐渐被纳入医保,或许将在长周期上增加对肿瘤基因检测等服务的需求。

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通过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并依据研究结果,帮助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死亡率。这块业务在2018年产生的营收约为9,517万,虽然基数还不大但增速达到了49.43%。

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顾名思义分为大数据服务和合成业务两大板块。前者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企业提供基因测序、质谱、生物数据库、云计算等服务,客户包括高校、研究性医院以及药企、育种公司为代表的工业客户。合成业务则主要包括基因合成、Oligo合成和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系统设计改造与合成服务。根据公司年报中援引BCC Research的数据,2017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约为44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39亿美元。

 研发投入位居行业前列 

前面提到,公司2018年利润增速小于营收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如下图所示,华大基因2018年的研发费用为2.61亿,占总营收的比例从上一年的8.30%上升到了10.29%。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628名,占总人数的19.94%。

18.jpg

较高强度研发投入的成果是,截至2018年底,公司已获授权专利共计346项,其中发明专利322项。2018年,公司新获授权专利数为65项。在华大基因的研发项目中,重点项目包括软骨发育不全无创筛查产品、常见单基因遗传病检测试剂盒资质申报、生育遗传数据库以及地贫试剂盒资质申报等。

对比同属于WIND生物科技分类且已披露2018年年报的上市公司数据可以看到,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名列行业第二,营收占比也位居前列。与另一家主营同为基因检测服务的企业贝瑞基因(000710.SZ)相比,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也明显更多。 

19.jpg

 未来布局:全球化、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对于未来的发展,华大基因确立了“全球化”、“全产业链”以及“前瞻性”的总体原则。

“全球化”体现为不断加大在欧洲、美洲、亚洲等不同地区设立子公司和交付中心等方面。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公司2018年来自欧洲及非洲、美洲、亚洲(不含中国大陆)的营收分别为1.91亿、1.38亿和1.56亿,占比7.54%、5.42%以及6.16%。

“全产业链”以及“前瞻性”则体现为公司在生育健康、肿瘤基因检测、合成生物学、消费级基因检测以及生物信息分析等不同领域的投资。根据年报的披露,公司截至2018年底已经投资了英国Congenica(生物信息分析)、吉因加科技(肿瘤基因检测)、青兰生物(合成生物学)、泓迅生物(合成生物学)以及早知道科技(即微基因,消费级基因检测)等一批产业链相关企业。

以吉因加科技为例,华大基因在2018年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5,000万对其增资,完成后将合计持有对方7.51%的股权。吉因加科技聚焦肿瘤精准防治需求,提供肿瘤精准用药、疗效评估、术后监测以及早期筛查等服务。华大基因认为,此次投资将有利于发挥双方在肿瘤基因检测服务领域的协同效应并增强其在肿瘤精准医疗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

从一家创业公司到一家成熟的公众公司,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更大的视角观察,过去几年,出身深圳的三家明星公司:腾讯、华为、华大基因都遭遇了来自不同层面的挑战,这既是公司发展迭代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阶段。

梅花香自苦寒来。(CJT)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知识产权声明:面包财经作品知识产权为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